English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教育事业前进的法宝

199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我有话说

回顾20年前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斗争;纵观改革开放20年教育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极目跨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我们深深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尤其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远是贯穿我们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推动教育事业前进的法宝。

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进行和实现。

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制造了新的个人崇拜和精神枷锁,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让“文革”极左理论禁锢人们的思想,还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彻底否定“文革”,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1977年4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5月,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和大无畏精神断然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当时,“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极大地阻碍着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进行。邓小平同志把推翻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作为否定“两个凡是”的突破口。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战线的工作“主导方面是红线”,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在9月19日与教育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就从理论上彻底推翻了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两个估计”,在教育战线这个“文革”的重灾区,拉开了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序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78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同志撰写并经集体修改,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理论上给了“两个凡是”以沉重一击。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肯定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扳不倒”的,使这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不断向纵深发展,迅速波及全国,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障碍,终于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570万考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考场,其中有27.3万人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恢复高考制度作为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强烈地震撼了教育界和全社会。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科学原则得以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方针得以贯彻,这极大地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广大教师精神振奋,全国人民拍手称快。

二、在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主线的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20年中国教育硕果累累。

1978年12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为这次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极其重要的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从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把教育发展和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他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他极力倡导、反复动员全党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次强调依法治教的重要性,使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20年来,教育战线正是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浩荡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进展和辉煌成就。

——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确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1978年、1985年、1994年,中央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开放的决定》。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大政方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门把加快教育法制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20年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教育法律。目前,我国主要教育法律已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6项。另外,国务院颁布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项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育行政规章总计200余件。在加强立法的同时,教育执法与监督工作也得到加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重大进展。截止1997年底,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1882个。全国65%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92%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10%。在扫盲方面,已有13个省(直辖市)、2078个县(市、区)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实现了全国平均年扫盲400万的规划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有新的突破。全国范围内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正在形成。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进一步改变了职业教育完全由政府包揽的体制,实行在政府统筹下,依靠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体制。截至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学生总数的56.27%和56.02%。不断探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子。

成人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正在向终身教育方向迈进。到1997年,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共62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400万人。仅以近5年论,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的职工、干部累计达2.1亿人次;全国已有80%以上的乡镇和4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培训农村劳动者累计达3亿人次。

——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到1997年,全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5万余所,在校生1066万人,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招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1997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已达608万人。

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形式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逐步探索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个中央部委所属650余所高校积极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效益得到提高。

高校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同时,建立了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及学费的“减、免、缓”政策等多元化资助体系。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211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大,正在组织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8年再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11个学科门类,下设二级类71个,专业249种。较之1993年的504种专业,减幅为50.6%。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出国留学工作等也取得较大进展。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高。全国现有专任教师1100万人,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96年起在全国开始施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1997年,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4%;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60%。

教师地位与工资待遇得到提高。教职工住房建设的“广厦工程”实施已有明显成效。全国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由1994年的7.27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8.45平方米。教师队伍较为稳定。

三、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和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了面对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任务,努力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的教育新体制,并初步形成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振兴和繁荣的新局面。

在基础教育领域,在坚定不移实施“两基”的同时,重点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211工程”和“985计划”。通过工程实施,尽快建设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导师队伍,“吸引、留住和培养”高校的中青年杰出创新人才。在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大力推进高校的应用开发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工作,为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作贡献。

按照江泽民同志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要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需要,对于我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为适应信息时代,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要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中时空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二是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三是改革教育投资体制,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努力争取实现4%的目标,力争有突破性进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